晋察冀抗日根据地,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(1931年9月18日至1945年8月15日)于敌后开创的第一个抗日根据地,是的重要组成部分。1937年9月后,八路军一一五师主力南下,率一部分部队和军政人员留驻五台山,开展游击战争,创立了晋东北、察南、冀西三个游击区。11月7日成立了,初步形成了以五台山为中心的晋察冀抗日根据地。主要包括华北同蒲路以东,津浦路以西,正太、石德路以北,张家口、承德以南广大地区。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创立、巩固和发展,对坚持华北敌后抗战和全国持久抗战起了“坚强堡垒”的作用,对全国战略反攻和进军东北起了“前进阵地”的作用。根据地军民在对敌斗争和根据地的各项建设中,创造了极为丰富和宝贵的经验。中共中央和毛泽东誉之为“敌后模范的抗日根据地及统一战线的模范区”。

 

 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创建最早的华北抗日战略基地之一。位于同蒲路以东,正太、德石路以北,东临渤海,北抵长城,面积约20万平方公里。

 

  1937年七七事变后,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副师长聂荣臻率师独立团、骑兵营等部以五台山为中心,首先开辟了察南、冀西地区。11月7日,晋察冀军区成立,聂荣臻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。同月中共晋察冀省委成立,黄敬任书记。

 

  1938年1月,边区行政委员会在成立。这是敌后由共产党领导建立的第一个统一战线性质的抗日民主政权,它的成立标志着八路军首创的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基本形成。此后,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在敌后不但站稳了脚跟,而且在强敌围攻中不断发展壮大。、、、等率部初步开辟了冀中、平西、冀东等地区。

 

  1939年1月,中共中央晋察冀分局成立,彭真任书记。1939年1月,八路军第一二〇师在师长贺龙、政委关向应的率领下转战冀中,2月成立了以贺龙为首的冀中军政委员会和区作战指挥部。冀热察在成立区委时,建立了以萧克为司令员的挺进军。各区在分局统一领导下,实行以军事斗争为中心,全面建设根据地的各项方针政策。

 

  1940年,晋察冀军区巩固发展了抗日根据地,建立了80余个县抗日民主政权,部队发展到10万人。

 

  1941~1942年,晋察冀根据地党政军民积极发展抗日统一战线,采取多种方式坚持游击战争,战胜了日军在华北采用的军事、政治、经济、文化相结合的“总力战”。

 

  到1943年,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转入恢复和再发展时期,并开辟察北、热南及辽西大片新区。1944年,晋察冀军民对日伪军实行攻势作战。同年秋冬,相继成立冀晋、冀察、冀中、冀热辽4个中共区委、二级军区和行政公署,下辖18个中共地委、军分区、专员公署和100余个县抗日民主政权。

 

  1945年9月,中共中央晋察冀局改为中共晋察冀中央局,聂荣臻任书记。抗战胜利时,晋察冀军区已解放控制了察哈尔、热河两省全部、河北大部及山西、辽宁两省各一部,晋察冀解放区已与晋绥、晋冀鲁豫、山东和东北区连成一片。部队发展到32万余人、民兵90万余人。

 

  晋察冀根据地在自1937年起进行了三次反“扫荡”。

 

  日军的第一次“扫荡”是1937年11月24日,敌人集中2万以上兵力,兵分八路对根据地围攻,战事延续1个月,到12月24日歼敌2000余人,取得了第一次反“扫荡”的胜利。

 

  日军的第二次“扫荡”是1938年3月4日,平汉路沿线日军集中1.2万多人,兵分四路对根据地“扫荡”,到4月11日敌人“扫荡”被全部粉碎。

 

  日军的第三次“扫荡”开始于1938年9月,日军集中精锐5万,兵分二十五路,沿交通要道推进,具体计划是“分进合击五台,并打通灵、代”。针对日军围剿,八路军采取坚壁清野,诱敌深入,各个歼灭敌人的方针,从9月23日到11月7日,45天中作战70余次,歼敌四、五千。

 

  1939年9月,陈庄歼灭战毙敌旅团长以下1300余人。10月,八路军粉碎了敌人对北岳地区的扫荡,并在黄土岭战斗中,击毙日军名将之花阿部规秀中将。1942年,粉碎了日军对冀中的“五一”大扫荡,巩固了根据地。